當前位置:中國廣告人網站>創(chuàng)意策劃>策劃實戰(zhàn)>詳細內容
平面設計“本土化”趨勢
作者:佚名 時間:2001-11-23 字體:[大] [中] [小]
-
進入21世紀,世界一體化趨勢更加明顯,迅猛發(fā)展的資訊網絡、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合作和文化共享使單一民族文化處于前所未有的弱勢狀態(tài)。如何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保護和保證本民族文化的獨立與繁衍成為眾多領域所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在平面設計領域同樣并不例外,“本土化” 即是平面設計師對這一課題的思考與回應。
作為商業(yè)設計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平面設計處在傳統與潮流、商業(yè)與文化交匯沖突的復雜位置。它的本土化發(fā)展有著與其他學科領域所不同的含義與意義。一般而言,平面設計的本土化主要是指在對平面設計的傳播主題的文化內涵充分發(fā)掘基礎上,通過運用富有民族特征的表現方式和手段,在更有效的實現平面設計商業(yè)傳播價值功能目的的同時實現傳承與介紹本土文化的社會職責。具體而言,平面設計本土化應當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方面它意味著在商業(yè)環(huán)境下,以創(chuàng)新為基礎,對傳統元素、表現手法進行重新分析與再創(chuàng)造。通過對傳統元素的提煉和再造,使傳統元素在形式上更加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和方式,同時通過元素的再創(chuàng)造賦予傳統元素新的、符合商業(yè)利益的外延意義。例如在圖一中,作者通過對佛手這一舊元素的形式創(chuàng)新以及與產品主題—茶葉創(chuàng)造性的和諧結合,在賦予產品豐富的本土文化內涵和附加值的同時,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征和藝術感召力,體現了本土設計的迷人魅力和價值所在。同樣在圖二陳幼堅為西武百貨設計的形象標志中,以富有東方審美情趣的小魚、云文為設計元素,蘊涵融合、交匯的東方哲學理念,處理手法簡潔、圓滿、富有創(chuàng)造,恰當闡述了平面設計本土化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的基本特征;平面設計本土化的另一方面的含義是指運用與西方文化所不同的東方審美哲學、價值觀念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形式、內容與內涵作重新審視,在注重平面設計語言的“世界語”特征的同時,更加關注在本土區(qū)域內與觀眾在價值認同、意義表達等諸多方面的順利溝通。以圖三為例,設計師通過合理的圖形元素組合,富有本土特色的版面布局運用,順利傳遞了令本土消費者心領神會的精致、典雅、尊貴的高格調的產品蘊含價值信息。
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fā),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各個層面的巨大差異性是平面設計本土化存在和在未來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同時,在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背景下,平面設計本土化的實現存在著有著廣泛的現實基礎。
本土文化作為東方文明的一個重要主干,有著與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基石和內容,在價值觀、審美情趣等諸方面有著與西方巨大的差別性。在藝術設計領域,以莊子的虛靜思想為基石經魏晉、宋元,我們祖先最終發(fā)展形成了和諧而獨特的東方審美哲學體系,在對色彩、圖形、表達方式的認識上有著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審美習慣與觀察角度。這種關于圖形、色彩、的獨特認識是構成本土平面設計獨特視覺語言的特定基礎。在可預知的未來,這種審美哲學的影響將一直在東方延續(xù)下去,它不會隨世界一體化的進程而消亡,相反,隨著東西方文化在各個領域的相互滲透,它將在扎根東方的同時極大改變以西方審美情趣、觀念為主要背景的主流審美文化。這是本土設計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石,關于對“美”的認識與發(fā)展,許多美學方面的學者已經作了許多有意義的研究與探索,如宗白華、李哲厚等。
與這種審美哲學相對應,我們祖先在各個歷史時期同樣締造了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數量眾多的藝術作品,例如古樸原始的彩陶藝術、猙獰威嚴的殷商青銅文化、帶有濃厚楚漢浪漫主義色彩的漢墓藝術、漆器藝術、超脫逸然的魏晉、宋元山水藝術、豐滿華麗和諧的唐代藝術等等。與主流藝術形式同步發(fā)展,在民間同樣出現了許多根植于鄉(xiāng)土生活,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希望、信仰、喜怒哀樂的眾多質樸自然的藝術形式,如山東、兩陜的剪紙藝術、楊柳青、桃花塢的年畫藝術、山西的皮影藝術等等。這些截然不同于西方藝術形式的主流、非主流的藝術形式無疑是設計本土化的重要研究對象,對這些本土藝術形式進行提煉與再創(chuàng)造的探索與研究將在促成平面設計表達形式的多樣化發(fā)展的同時,促進東西方文化在設計領域的進一步交流。 因而,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在熟知本土消費者的價值趨向的基礎上,研究本土的審美哲學、研究在各個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的內容和表現手段將是平面設計“本土化”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所有本土平面設計師的首要任務。
今天,在眾多設計實踐中,有著大量并不成功的“本土化”作品。陳舊的表現形式、機械而呆板的傳統元素堆積,顯得與現代設計潮流和審美趨向是那樣的格格不入。這往往使很多人誤以為“本土化”似乎本來就應當是那種面目。這只能說是對“本土化”的一種曲解,實際上,平面設計“本土化”從來就不是以復古為己任,以羅列傳統元素為主要內容。同樣“本土化”也不是設計的“土”化。實際上從本文一開始關于本土化的兩層含義的界定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關于本土化的界定,不應當以是否在形式上有傳統元素的出現為標準,平面設計的商業(yè)屬性決定了本土化的更重要意義在于本土化設計具有更優(yōu)越的與本土觀眾溝通性,因而,本土化也決不意味著對西方設計的一味排斥,實際上通過有選擇吸收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我們可以極大加快傳統元素的創(chuàng)新與再造的過程和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平面設計本土化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對傳統進行改良,對西方設計的本土適應改造的雙向過程。成功的“本土化”平面設計在具有傳承和再造這兩個基本特征的同時,同時具有世界共享性和時代特征。
在我們的東鄰日本,從六十年代起平面設計界花了近二十多年的時間逐步擺脫了對西方設計一味“描摹”,形成了建立在“和魂洋材”思想基礎上,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日本本土設計風格。伴隨著日本的本土設計風格的成功,日本本土設計師在成功推廣本土文化的同時亦獲得了國際設計界廣泛的認可。
從八十年代起,平面設計的“本土化”進程也在大陸、港、澳、臺眾多平面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中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許多優(yōu)秀的具有鮮明本土特征、時代特征的設計作品涌現在平面設計的各個領域之中,如靳埭強的系列招貼設計、陳幼堅的標志、包裝設計、呂敬人的書籍裝幀設計等等。在可以預計的將來,本土化趨勢在設計領域必將得到設計師和設計主更廣泛的認可,本土設計的繁榮也一定會在眾多本土設計師的努力中實現。